近年來,玉門市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堅持把群眾參與、群眾受益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使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到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帶來的紅利。
玉門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緊密結合地方實際,以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為引領,以“強村富民”行動為抓手,以增加村級集體收入、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為目標,久久為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
高位謀劃增動力
玉門市把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和縣域經濟發展布局,按照清零、提質、倍增“三步走”思路,由各村和鄉鎮申報,組織部門和農業農村局審核,精準制定“一村一策”發展計劃,狠抓工作落實。實行日常掛圖作戰,將近年來收入排名靠后的8個村分類型,制定任務書,玉門市委主要領導定時調度,組織部部長和分管農業的副市長跟蹤督促,集中攻堅、銷號管理,確保村村達標。
同時,嚴格量化考核,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評體系,作為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重要內容。每半年召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級債務化解工作推進會,排名靠后的鄉鎮黨委書記在會上作反思發言,排名靠前的作經驗交流,大力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典型引領添活力
玉門市玉門鎮南門村堅持“支部強、產業旺”的發展理念,2020年借助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契機,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至目前,全村共建成高標準農田8920畝,新增集體土地630畝,年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40余萬元。
為優組織強引擎,玉門市開展村辦合作社提升行動,通過村級黨組織把群眾組織起來、把資源集中起來,培育開發特色產業,建立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64個,培育致富帶頭人290名,聯農帶農2萬余戶,通過土地流轉、統購統銷、勞務就業等渠道實現促農增收。
為強示范樹標桿,玉門市注重總結提煉經驗,結合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對10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標桿村進行宣傳,培育了下西號鎮川北鎮村、赤金鎮鐵人村等省級和美鄉村,通過身邊典型影響身邊人、推動身邊事,構建多元帶動、多樣發展、多域開花的格局。建立學費獎補機制,鼓勵支持85名村干部參加學歷提升,采取集中培訓、現場觀摩、村村比武等形式,組織鄉村干部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觀摩交流,深入現場找差距、明思路、尋方法,不斷提升推動發展能力。
融合發展強內力
走進玉門市昌馬鎮昌馬村,一座座風格獨特的鄉村田園主題民宿逐漸映入眼簾。今年71歲的張玉福將老房子租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民宿統一管理,他又在民宿附近開了一家小賣部,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昌馬村以村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為路徑,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機制,將村民閑置農房回租,通過改造把民房變民宿,閑置資產變產業資產,每年為農戶增加穩定的房租收入1萬元,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帶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和村民增收
近年來,玉門市推廣強村聯弱村發展模式,引導各村跳出各自為戰、分散發展的傳統思維,通過“強村聯弱村”“大村帶小村”、選派強村村干部到弱村擔任產業發展指導員等方式,把成熟產業和成功發展經驗復制到弱村,打造蜜瓜種植、牛羊養殖等產業聯盟5個,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由“自我造血”向“報團活血”轉型升級。
聚焦項目帶產業提升,2024以來,玉門市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4565萬元,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15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7.5萬畝,通過集中流轉、整體開發等方式,帶動培育村辦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引導有條件的村集體領辦糧食烘干廠、滴灌帶廠、編織袋廠等企業,做強了村級集體經濟。
為用好百企興百村機制,玉門市加速城鄉融合發展,動態調整131戶企業對口幫扶59個行政村,制定《玉門市“百企興百村”結對幫扶雙向評價辦法(試行)》,推動培育“共富項目”12個,就地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1300余人,為各村提供幫扶資金300余萬元,助推村企結對共建、共治、共興。
多方聯動挖潛力
近年來,玉門市不斷強化人才支撐,組建畜牧、種植、水利、金融、環保等專家服務組,累計選派6批680名“土專家”“田秀才”深入田間地頭、養殖圈舍、生產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實地培訓。加強與華南農大、甘農大、農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溝通聯系,柔性引進省內外高層次人才9名,為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健全完善村干部績效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掛鉤機制,制定《玉門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勵辦法》,按照年經營性收入增量15%的比例進行分紅。2024年以來,兌現村干部獎勵21.4萬元。創新開展黨組織星級管理模式,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農村黨組織評星定級重要依據,引導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積極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建設。
玉門市通過加強監督管理,全覆蓋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和收益情況自查審計,督促指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健全法人治理、重大事項民主決策、收益分配、資產財務管理等機制,切實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監管。采取呆賬處理、債權抵沖、收入償還、財政補助“四個一批”辦法,累計化解村級債務3254萬元,化債率77.9%,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