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距離清明節還有半個月,王晉桓老人打來電話:“王記者,我今年八十了,去年得了白內障,眼睛花了,身體也不大好。但是,只要走得動,我就一定去看陳連長他們。”
3月30日下午,在肅州區下河清鎮五壩村,老人早早等在了家門口。
下河清鎮距東風烈士陵園300多公里,從1985年義務為10名烈士守墓,到2013年烈士們在東風烈士陵園“安家”,再到每年清明祭掃,這一路,王晉桓走了40年。
“陳連長犧牲時才23歲,那時我還是個娃娃。”王晉桓向我們講述著他人生中那段最難忘的經歷,時間仿佛回到了67年前。
1958年2月,十萬大軍背負著特殊的使命,悄然進入巴丹吉林沙漠邊緣。
大部隊中,來自原鐵道兵第十師的官兵們承擔起我國第一座綜合導彈試驗靶場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清綠鐵路的建設。其中一個衛生營就駐扎在王晉桓老家附近,一邊修建鐵路,一邊為戰士提供醫療保障。
來來往往之間,王晉桓逐漸和陳南潮熟絡起來。知道王晉桓身世后,陳南潮和戰友們經常從口糧中省出一部分,接濟王晉桓姐弟四人。
“父母過世后,我們經常吃不飽,生平吃到的第一個蕎面饅頭是陳連長他們給的。手里捧著饅頭,我牢牢記住了‘陳南潮’這個名字。”王晉桓說。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王晉桓攥在手里的那口糧,救了命,暖了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缺少大型機械設備,修建鐵路幾乎全靠人抬肩扛,加之環境惡劣、生活艱苦,許多戰士因受傷無法及時救治而犧牲。
1958年6月6日,陳南潮和戰友在抬鋼軌時胸腔遭到砸壓,壯烈犧牲。他和9名戰友的遺體埋在了原下河清鄉紫金村的荒灘上。起初,烈士墳塋由部隊照管。部隊調離后,隨著時間流逝,荒草湮沒了墳塋,唯余風沙嗚咽。
陳南潮和戰友們建設的清綠鐵路,自1959年投用以來,圓滿完成神舟系列火箭專列接運等數百次重大任務。
作為解放軍唯一一條列編鐵路,在20世紀的地圖上,這條鐵路無站點、無線路,和建設它的先輩們一樣選擇了奉獻和沉默。
1985年的清明節,王晉桓看著被雜草包圍的烈士墳塋滿心酸楚,當年陳南潮接濟自己的一幕在眼前重現。他暗下決心,“你接濟我一陣子,我看護你一輩子”。
20世紀90年代,伴隨大規模農村開發建設,原下河清鄉周圍大面積開荒。王晉桓怕墓地被毀,修起了一道一米多的土墻,插上木牌——烈士之墓,不許破壞!
其間,有人出價5000元,讓他交出墓地,他斷然拒絕。
為了烈士墳塋不被破壞,王晉桓在姐弟們的資助下,奔走于中央及省市有關部門,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為烈士們找一個“好歸宿”。
2013年10月16日,王晉桓守護了28年的10名烈士終于回歸“大部隊”,在東風烈士陵園有了一個安穩的“家”……
67年前,23歲的陳南潮將手中的蕎面饅頭遞給王晉桓時說:“只要有我們一口吃的,就不會讓你們姐弟再餓肚子。”
67年后,80歲的王晉桓擦拭著陳南潮烈士的墓碑說:“陳連長,只要我還能走動,每年都來看你。”
青山不語,豐碑永存。東風烈士陵園內,700多座墓碑燦若星辰。這些為我國航天和國防事業獻身的英烈和無名英雄犧牲時,年齡最小的才18歲,最大的不到27歲。
從“東方紅”響徹太空,到神舟載人系列飛船實現千年飛天夢想,清綠鐵路一路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騰飛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成就。那些被風沙鐫刻的名字與無名的豐碑,都化作民族騰飛的脊梁。
和風習習,那些閃亮的名字在晨光中泛起金輝,英雄眠處,即是星河。
【記者手記】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蒼松翠柏掩映下,10座無名鐵道兵烈士墓碑靜靜佇立。
這里安葬著20世紀50年代為修建清綠鐵路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通向星辰大海的鋼鐵動脈,卻在歷史長河中成為“無名者”。
跨越半個多世紀,一位普通老人用一生踐諾的守護,讓這段軍民情深的故事重煥光芒。
1958年,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剛從朝鮮戰場歸來的鐵道兵第十師6300余名官兵挺進戈壁。在“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環境中,戰士們僅用300余天便建成240公里清綠鐵路。
這條承載“兩彈一星”運輸使命的鐵路線,至今仍是航天發射的生命線。
施工中,11名戰士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因特殊歷史條件,他們的姓名隨肆虐的風沙消散,只留下“烈士之墓”的簡單碑文。
而當年13歲的下河清鄉孤兒王晉桓永遠不會忘記,饑荒年代鐵道兵戰士省下口糧接濟自己的溫暖。更刻骨銘心的是,他目睹烈士們裹著染血羊皮襖下葬的場景。
1960年鐵路通車后,部隊撤離,烈士墓交由當地學校管理。然而,隨著經年累月的自然侵蝕,烈士墓地逐漸荒蕪。
1985年,王晉桓作出人生重要的決定——放棄外出打工,留在故鄉守護烈士忠魂。
“你接濟我一時,我守護你一世”。這一守,就是28年。
2013年,經多方努力,王晉桓終于了卻了將烈士遺骸遷至東風陵園的夙愿,讓英魂重歸“大部隊”。此時,王晉桓已從青蔥少年變成白發老者。
又是一年清明至,年屆八旬的王晉桓老人依然沒有忘記那些幫助過他的鐵道兵戰士。他說,只要身體允許,他每年都會來。
最深沉的愛,是危難時的傾囊相助;最厚重的義,是跨越時空的生死相守;最永恒的傳承,是把無名者的奉獻銘刻進民族脊梁。
“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黃沙漫卷,掩不住忠魂傲骨;歲月流轉,沖不淡赤子初心。王晉桓用半生守護詮釋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民族品格。陳南潮們以生命鋪就的“天路”,化作星河中最璀璨的坐標。
他們的故事,不僅是航天精神的縮影,更是一個民族對英雄的禮贊、對歷史的敬畏、對初心的堅守。
在這片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土地上,忠魂與星河同在,精神共時代長存。當神舟飛船劃破蒼穹,那璀璨軌跡中,定有鐵道兵的豐骨、守望者的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