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的千年文明腹地,酒泉正以潤物無聲的改革實踐,勾勒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經緯。
當肅州區城郊殯儀服務中心的追思會取代了流水席,肅北縣移風易俗清明主題活動的樂聲在戈壁回響,節地生態安葬獲得更多人認可,獻花替代紙錢漸成風尚,這場涉及39.3萬家庭、關乎人生最后一程的變革,已然成為解碼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密鑰。
破立并行的辯證治理法,正在酒泉大地逐漸普及。政府主導的“五免”政策覆蓋殯葬基礎服務,常規殯葬服務管理逐年加強,更多人選擇租用殯儀機構吊唁廳治喪……“減法”背后,是公共服務的精準化重構,折射出酒泉市生態修復與綠色發展齊頭并進的智慧“加法”。這種疏堵相濟的改革邏輯既不是對市場力量的簡單否定,也不是對傳統習俗的粗暴切割,而是為民生需求與生態保護的天平校準了支點。
變革浪潮中,創新實踐不斷涌現。敦煌市構建“紅白理事會+促進會”聯動工作機制,老黨員帶頭踐行喪事簡辦;瓜州縣西湖鎮城北村的家風家訓長廊延展文明傳承;阿克塞縣普法志愿者用哈、漢兩種語言文字解讀殯葬管理條例;玉門市在傳統祭祀節點向市民推送文明祭祀倡議書,梯次建設農村集中安葬區;金塔縣修繕烈士陵園,豎起革命豐碑……從物理空間的優化到精神場域的重構,這些創新實踐如綿綿春雨,消融著“守故紙”與“棄傳統”的對立,一再印證“織新錦”的文化再生邏輯,讓這場始于生命終章的變革,最終繪就出更具溫度的治理圖景。
當改革紅利化作群眾滿意度幸福感曲線上的躍升音符,酒泉的實踐昭示著:真正的現代化從不是與傳統割席,而是讓文明的根系在時代土壤中萌發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