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海到綠洲
——金塔縣防沙治沙的堅守與傳承
“天上不飛鳥,地下不長草。地物擺不平,風吹石頭跑。”這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金塔縣生態環境狀況的真實寫照。
金塔縣地處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全縣沙漠化土地面積1815萬畝,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64%。這里常年干旱少雨,風大沙多,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沙漠化和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縣市區之一。
風沙曾是老一輩金塔人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噩夢。往昔,“伸手不見五指”的場景屢見不鮮,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為守護賴以生存的家園,60多年前,金塔人民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毅然踏上與風沙抗爭的征程,自發的植樹造林活動就此拉開帷幕。
“每年三四月,家家戶戶就拎著水壺,背著干糧,到風沙口種樹。他們天剛亮就出發,走上兩三個小時到風沙口,一干就是一天。累了就睡在沙窩里,直到天黑才收工回家。”在金塔生活了幾十年的達軍山還清晰地記得當年全民種樹的場景。
在那個機械設備極度匱乏的年代,金塔人憑借堅韌不拔的意志,靠著肩挑手抬,在戈壁灘上種下了第一批胡楊樹苗。
然而,植樹造林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胡楊雖耐旱,但人工種植的幼苗在惡劣的野外環境中存活率較低。
“今年種下的樹苗,有些第二年就死了,這也是常有的事。”面對挫折,金塔人在年復一年的堅持中摸索出了提高胡楊存活率的方法,從換土改善土壤環境到引入滴灌技術精準供水,再到建立人工護林體系,每一次的嘗試和創新,都凝聚著金塔人的智慧與汗水。在科技與制度的雙重保障下,金塔縣的綠色防線如同堅固的堡壘,不斷向沙漠深處推進。
如今,金塔縣的生態面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90多條防風護田林帶拔地而起,4000多公里農田林網縱橫交錯,143萬畝林地綠意盎然。這些令人矚目的數字背后,是歷代金塔縣委、縣政府“班子換屆事不變、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守。
曾經黃沙蔽日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家園,見證著金塔人民治沙的偉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