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殖場里的“土專家”傳經送寶到“敲門嫂”用溫情叩響鄰里心扉,從“零彩禮”嫁女引領婚嫁新風到非遺傳承人在杏林中演繹千年曲韻,古老的絲路重鎮敦煌,正以守正創新的姿態,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理論鑄魂 凝聚和美鄉村新思想
“高效育肥是提高肉羊養殖效益的關鍵技術之一。”近日,在敦煌市郭家堡鎮,一場別開生面的“堡子人才大講堂”開講,“土專家”余生鴻為70余名養殖戶傳授“致富經”。
把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是敦煌市創新理論政策宣講方式的生動縮影。敦煌市以“理響敦煌”宣講品牌為抓手,積極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和“鄉村大舞臺”“農村大喇叭”等陣地資源,構建起立體化、全覆蓋的理論宣講網絡。精心打造“板凳課堂”“院落會”“田間地頭一刻鐘”等特色宣講載體,累計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000余場次,覆蓋群眾5萬余人次,真正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精心編排敦煌曲子戲、創作方言快板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宣講形式,開展沉浸式、體驗式宣講100余場次,讓黨的政策理論“入耳”又“入心”。建立“宣講+實踐”機制,將理論學習與技能培訓、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確保群眾聽得懂、用得上、得實惠。
實踐聚力 共奏和美鄉村新樂章
在敦煌市轉渠口鎮鹽茶村,活躍著這樣一群志愿者,她們時不時敲敲轄區“空巢”、獨居老人的家門,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解決一些急事難事煩心事,用一句句深情的問候、暖心的叮囑溫暖著老人的心,大家親切地稱她們為“敲門嫂”。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敦煌市積極打造立體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網絡,整合文化館、圖書館等優質資源,延伸文明實踐觸角,創新推出“敦煌有禮”活動品牌,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實現了服務常年、活動常態、內容常新。各實踐所(站)巧妙利用鄉村記憶博物館等場所,培育出“鹿小跳”幫幫團、“竇莫梵·鄰里幫”等特色志愿服務項目40余個。這些特色志愿服務如春風化雨,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在敦煌進一步傳承弘揚。
典型引領 和美鄉村展現新氣象
近期,敦煌市月牙泉鎮月牙泉村婦女主任“零彩禮”嫁女的消息,成為群眾熱議的話題。這一打破陳規、引領新風的舉動,如同一粒火種,點燃了婚俗改革的熱潮。
近年來,敦煌市深入實施“德潤敦煌”道德實踐工程,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通過道德模范事跡巡講、敦煌文化百家講壇等品牌活動的開展,讓文明新風吹遍城鄉每個角落。依托“道德紅黑榜”,用身邊人講好身邊事,用身邊典型激勵身邊人,讓德者有得、德者受尊。
各鎮村持續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主題活動,打造家風家訓文化長廊,讓好家風滋養千家萬戶。如今,在敦煌,學習模范、爭當先進蔚然成風,一個個小善匯聚成文明大愛,繪就德耀敦煌的動人畫卷。
惠風和暢 鄉村文化綻放新活力
日前,在敦煌市鳴沙山下的杏林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正清為鄉親們表演《王婆說媒》的經典選段。他一會兒模仿王婆的市儈精明,一會兒學小媳婦的扭捏作態,把戲里的角色演活了。他那詼諧夸張的表演逗得觀眾前仰后合,掌聲、笑聲此起彼伏。
近年來,敦煌市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持續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每年組織開展百姓春晚、敦煌曲子戲大獎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200余場次,開設舞蹈、書法(毛筆)、聲樂等藝術培訓班20余期。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000余場次,服務群眾2萬余人次。依托陽關、莫高里工匠村等非遺傳承基地,積極開展非遺進景區系列活動2000余場次,接待游客1.8萬余人次。多元化的文化活動,讓敦煌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