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肅北縣以“石榴籽”精神為指引,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繪入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平臺,肅北縣政協始終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通過凝聚共識、匯聚合力,讓民族團結的基因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血脈。
搭建協商平臺,激活創建“一池春水”。肅北縣政協充分發揮協商作用,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年度協商計劃。在“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專題議政中,委員們深入3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調研,提出建設“興邊協商”的創新建議,推動建立“1+6+N”協商體系。通過“有事好商量”平臺,促成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與周邊地區建立研學聯盟,讓“五個認同”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草原深處。
創新履職載體,奏響團結“時代強音”。肅北縣政協委員化身民族團結“播種機”,在“村BA”賽事、甘新青及內蒙古“四省區十二城”籃球賽等活動中,發起“以球會友促團結”倡議,帶動組建跨區域文體聯盟。在“萬屏點亮”工程中,政協提案推動建設智慧宣傳矩陣,使“一把手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播說?民族團結”等欄目覆蓋全縣牧農民群眾。特別是情景劇《祁連回聲》、獨幕劇《守邊人》的創作過程中,政協組織文藝界委員開展“三進三問”活動,將牧戶家中的民族團結故事搬上舞臺,實現教育效果倍增。
深化雙向發力,培育發展“石榴根系”。肅北縣政協創新“委員+代表+群眾”聯動機制,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過程中,組織委員深入169個示范單位,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形成《發揮政協優勢,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提升肅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水平》等3篇調研報告。在跨省沿邊連縣聯盟建設中,政協推動建立甘青新蒙四省區政協聯席會議制度,促成簽署《甘青新蒙四?。▍^)八市(州盟)民族團結進步聯創共建合作協議》,讓邊界地區從“隔離帶”變為“融合帶”。
如今的肅北草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如同撒播的格桑花籽,在政協組織的精心培育下,正綻放出絢麗光彩。從馬鬃山鎮的“國旗護邊”行動到石包城鄉的“紅色記憶館”,從“蒙古包協商”到“云端宣講”,肅北縣政協始終以初心踐行使命,用腳步丈量民情,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草原兒女心中生根發芽,共同譜寫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壯美篇章。